践行“美德+信用+治理”模式,探索建设“道德银行”,以积分制为载体将居民日常行为与信用道德挂钩,推动倡树美德健康新生活和社区居民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环境整治、社会治理等相结合,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一、项目背景
江门市蓬江区环市街道办事处篁庄社区是一个“村改居”混合型社区,随着小区入住居民及村内自建房屋外来租客逐渐增多,邻里人际关系发生变化,容易产生邻里陌生、党群互动不够、社区公共事务参与度低、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等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2021年12月,篁庄社区创新探索建立了“篁牌道德银行”积分制,仿照银行形式,采用虚拟的道德币作为积分单位,通过为每个党群开设“篁牌道德存折”,记录党员群众在社区的优秀道德和诚信行为(如参与环境整治、助人奉献、走访关爱老人、参与防台风等),并将其统计成积分存入虚拟账户,累计达到一定额度即可兑换相应礼品。不仅限于行动上的贡献,就连建言献策也被纳入积分范围,既畅通了居民协商议事渠道,又正向激励了居民参与自治。
二、主要做法
(一)制定积分管理细则,推动文明风尚。研究制定“篁牌道德银行”积分管理办法及兑换细则。将人居环境整治、弘扬文明新风、志愿服务等纳入积分制,综合设定服务积分制度,科学设置积分制管理标准体系,明确具体评定和赋分标准,将诚信和文明“摆上”货架、积分存入“银行”,以积分兑换推动诚信文明风尚共建共享。
(二)示范引领广泛发动,提升参与热情。突出示范引领,广泛宣传发动,调动党员、群众参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篁牌道德银行”作为传递社区正能量的有效载体,设立奖励机制,极大提升了党群的参与热情,通过发动社区党员和双报到党员、召集辖区志愿服务队伍、引导热心的居民群众等形式吸纳储户。
(三)双轨激励提升认同,构建社区德治。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提升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感。居民除了利用存入积分在社区道德银行兑换区换取相应物品外,社区还根据积分内容深入挖掘见义勇为、孝老爱亲、诚信互助等道德先进典型,借此组建“篁牌道德宣讲队伍”,定期开展篁牌诚信道德讲堂、好家风讲堂,对“道德银行”进行强化和延伸,加强诚信建设,着力构建社区德治体系。
(四)多方联动筹资源,确保银行稳定。积极发动辖区爱心企业或商铺作为“篁牌道德银行”支持单位。自开行以来,社区积极开展资金或物品筹措工作,多渠道募集“道德银行”运作资源,确保长效稳定。
三、主要成效
(一)积分兑换激发参与热情。积分兑换模式形成了居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的良性循环,“篁牌道德银行”积分制实施的3年多来,累计为145人兑换价值3800元不等的物品,开展移风易俗、环境整治、文明劝导、志愿帮扶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110次,参与活动800余人次。
(二)典型带动发挥榜样力量。挖掘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道德先进典型15人,积极开展“红色榜样”、“身边好人”、网格之星”道德评议活动,发挥榜样带动和正向激励作用。同时,组建由先进典型、党员干部、网格员等35人组成的篁牌诚信道德宣讲队伍,定期开展篁牌诚信道德讲堂、行走的篁牌党课、好家风讲堂共计12场次,探访慰问重点人群45人累计300余次,以“小众”奉献服务带动“大众”互帮互助。
(三)联盟商户助力社区治理。目前已发动辖区十余家网红商家加入“红色联盟商户”,以积分兑换消费券、生活用品,“微积分”持续激发商户、党员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内生动力。此外,部分由社区党员自发筹资创建的党内关怀基金还存入了道德银行,作为道德基金用于走访慰问先进典型、关爱帮扶困难对象等,帮扶边缘困难人群88人,参与服务的党群近250人。
(四)道德之星促进社会美德。随着道德力量的不断加持,一颗颗“道德之星”冉冉升起。热心居民蒋女士将走失幼儿送至社区并贴心安抚一小时,在其与家人团聚后默默离开;“大党委”成员单位之一广东省侨乡行新业态事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党支部快递小哥台风天给独居老人送菜、送肉等生活物资;亮庆餐厅老板公益捐赠中秋月饼给辖区独居老人和高龄长者……他们是众多“道德之星”的缩影,通过实际行动,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美德起到积极促进作用。